跳蚤
跳蚤介紹
跳蚤為屬於蚤目的完全變態類昆蟲。是小型、無翅、善跳躍的寄居性昆蟲, 成蟲通常生活在哺乳類身上,少數在鳥類。具刺吸式口器,雌雄均吸血;成蟲體型微小或小型,無翅,體堅硬側扁,觸角粗短。口器銳利,用於吸吮。腹部寬大,有9節。後腿發達、粗壯。完全變態昆蟲。蛹被繭所包住。外寄生於哺乳類和鳥類體上,幼蟲無足呈圓柱形,營自由生活,具咀嚼式口器,以成蟲血便或有機物質為食。
生活習性及生命周期
跳蚤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。具有4個生命周期:卵,幼蟲,蛹和成蟲。成蟲必須嗜血才能進行繁殖。
當雌蟲進食而後產卵,跳蚤的生命周期就開始了。雌蟲通常在宿主身上產卵,一次產20枚左右。這意味著卵很容易被宿主帶到地上。因此,宿主休息和睡眠的地點通常是卵的棲息地和幼蟲的發育地。卵的孵化需要2-12天。
幼蟲破殼而出後,會進食一切有機物,例如昆蟲的屍體,排泄物和植物。它們沒有視覺,因而躲避在陰暗的地點,比如沙、縫隙、裂縫和床單里。如果有充足的食物,幼蟲能夠在1-2周內化蛹,編織一個絲狀的繭。又在1-2周之後,成蟲發育完全,可以從繭中出現。
然而,它們可能繼續休息,直到它們通過一些信號知道宿主來了。這些信號包括:震動(包括聲音),體熱,和二氧化碳。跳蚤在幼蟲和繭的生長階段可以持續整個冬季。
當跳蚤達到成熟階段,它的主要目標就是尋找血源,而後進行繁殖。成蟲在出繭後只有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來尋找食物。過後它們可以不進食2-3年。跳蚤群呈均勻分布,大約有50%的卵,35%的幼蟲,10%的繭和5%的成蟲。它們的生命可以短到只有一年,也可以多到幾年。雌蟲一生可以產卵5000枚或者更多,具備非凡的繁殖能力。
如果找不到血源,新出繭的成年跳蚤只能活一周左右。但是,完全發育的成年跳蚤即使幾個月不進食也能存活。
跳蚤生活的理想溫度是21°到30°,理想濕度為70%。
被跳蚤叮咬另有一特徵,即被叮咬的部位多在膝蓋以下之小腿;此乃因跳蚤擅跳,一躍可達二、三十公分;又跳蚤的成、幼蟲多棲息於地板的塵芥內,羽化的成蟲自地面跳上來咬人,所以被叮咬的部位多在膝蓋以下之小腿。
跳蚤如何防治
(一)真空吸塵器處理:
在藥劑處理以前,吾人可以使用真空吸塵器針對建築內幼蚤的孳場處,廣泛的吸塵處理。
1、寵物睡覺的地方(如果養有寵物)
2、傢俱底下
3、墊子底下及傢俱之後
4、地板及地板與牆角之隙裂縫
5、所有地毯
6、所有櫸木地板(尤其是隙裂縫)
7、櫥櫃底下
使用真空吸塵器可以將棲息於地板塵芥裡的跳蚤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以及幼蟲賴以成長維生的食物─血便吸除;可以將藏身於地板隙裂縫、地毯上的跳蚤清除乾淨。在跳蚤防治過程,真空吸塵器吸除為一重要的步驟。惟真空吸塵器,在使用前要將集塵袋先以殺蟲劑噴灑處理,俾吸得的成蚤先以殺蟲劑擊昏甚或致死。吸塵過後要連同吸除的塵芥,用塑膠袋包妥,送交垃圾車清除焚化。
(二)寵物之窩巢要定期以殺蟲劑處理、墊褥要清洗或換新。寵物的窩巢或墊褥常會累積大量的跳蚤成蟲、幼蟲、蛹及卵。
(三)家裡的寵物定期送請獸醫院作除蚤處理。
(四)殺蟲藥劑處理。
當處理深厚或有絨毛的地毯時,需要多噴灑一些藥劑。在藥劑處理過後,要用耙子把化學藥劑耙入厚地毯之深處。還有,厚地毯要翻開其背面處理。傢俱只要處理底部,墊子要表面兩面都處理。記住,不要忽略了儲藏室等小房間;將地面上所有的東西移開,地面全面的處理。
殺蟲劑噴灑,僅能撲殺跳蚤成蟲及幼蟲,卵則無法消滅。因此,藥劑處理過後1~3週,卵孵化出來,可能會造成跳蚤復發,因此必須再做第二次的處理。
跳蚤防治處理後,在離開建物以前,檢查天花板區域,有時天花板有漏洞,流浪貓等動物會從這裡侵入,再帶來蚤患。因此,天花板地點也要適當處理。
(五)室外處理
建築物室外地面、地下室、草坪、走廊、紗門、紗窗、窗門框、庭院、汽車房、車庫、小路之隙裂縫、貓窩、狗舍、可以用殺蟲劑殘效處理。
臺灣常見的跳蚤
臺灣的跳蚤已分類命名的種類有34種之多,但最常見的為貓蚤;日常發現之跳蚤,90%以上為貓蚤(Ctenocephalides felis),即使狗身上寄生之跳蚤也是貓蚤;此外,偶可見少數印度鼠蚤(Xenopsylla cheopis)。
貓蚤(Ctenocephalides felis)
貓蚤為全世界最普遍之跳蚤,主要寄生於貓、狗。負鼠、狐狸、狼等野生動物為其偶然寄主,人為其臨時寄主。貓蚤的幼蟲、成蟲性喜溫暖潮溼,所以多發生於春秋季,台灣從三月開始即進入所謂的「跳蚤季節」。貓蚤為鼠疫和鼠型斑疹傷寒之偶然病媒,亦為寄生蟲(絛蟲)之中間宿主。
1. 貓蚤形態及生態習性:貓蚤成蟲側扁,約0.2公分長,暗紅褐色至黑色,其側扁的身體極適於在寄主多毛的身體自由穿梭;而其表皮堅靱光滑,具有短而針狀倒生的剛毛,使得貓蚤得以在寄主的外表向前移行;此外,長而有力的後足腿節,使其擅於彈跳,一躍而達其身長的100倍,跳高20公分,跳遠30公分,所以稱「跳蚤」。
雌雄成蚤均會叮咬,吸食溫血動物的液態血液,雌蚤於第一次吸血後1~4天開始產卵,產於寄主身上或其掉落的毛上,分散於貓、狗的窩巢或家室地板的隙裂縫裡,每吸一次血,可產一孵卵,三週内可產3~18次卵,終其一生可產800粒卵,經2~12天孵化為幼蟲。幼蟲披針形,乳白色多毛,1.5~5mm長,頭褐色、明顯、無眼、無足,利用環節之刷毛移行蠕動,以塵芥裡的有機物或成蚤的血便為食。兩次蛻皮三齡,7~100天後化蛹於繭内。繭常粘附塵芥裡的一些泥沙、毛及碎屑以為掩飾,蛹期4天至一年。對環境裡的溫暖、二氧化碳,震動極為敏感;無吸血對象時,可以呈休眠狀態,一有寄主出現,迅即羽化為成蟲,展開吸血。成蟲夀命25~60天,但耐飢可達一年之久。吸血後,身體膨脹,體色變成淡褐色。由於跳蚤喜溫暖潮濕(75%以相對溫度),成、幼蚤又忌光,故跳蚤多聚集於陰暗、潮濕、溫暖而有機質豐富的塵埃裡。水泥地上的地毯、踏墊最適合貓蚤的生長發育。由於水泥地溫度較低,易於凝聚濕氣;而寵物睡覺的地方,更能提供溫度及濕度。
2. 貓蚤的徹底防治,必須配合環境普遍系統的清理以及寵物、貓窩、狗舍的跳蚤處理。最重要的是不要讓野貓、野狗侵入。
在開始防治貓蚤之先,要調查建物内跳蚤的來源(來自寵物或流浪貓、狗),進而尋覓孳生場所(貓窩、狗舍或流浪貓狗睡覺、出沒的地方)。建築物内突然發生跳蚤咬人,常是環境有了變化,例如寵物死亡,母貓生小貓,或曾經有流浪貓狗入侵,掉落下來的卵,幾天後就發育成叮人吸血的成蚤。或寵物換季、搬家,留在貓窩、狗舍的跳蚤發育成蟲,即會叮咬人。
居家建物最常發現貓蚤的地方為地毯、寵物睡墊、傢俱下寵物睡覺的地方。人類經常走動或陽光照射得到的地方,以及沒有成蚤血便的地方通常不會有幼蚤孳生。每週使用真空吸塵器吸除地板、地毯的蚤卵、幼蚤、蚤蛹及成蚤。由於吸塵時,幼蚤會堅抓住毛毯的纖維,因此吸塵時要來回多吸幾次。吸塵器在處理跳蚤前,先以殺蟲劑處理。吸塵處理後,將吸取的灰塵倒入塑膠袋内,綁緊,交垃圾車焚化處理。吸塵袋以及寵物貓窩、狗舍的墊褥,每週以熱肥皂水浸洗。
除了環境澈底清除處理外,貓狗等寵物身上的跳蚤也要同時處理;野貓、野狗要有效驅離,如此,才可以避免跳蚤再發生,復發。
防治寵物身上的跳蚤所用的藥劑不要與環境用的藥劑重複,以減少跳蚤對藥劑產生抗藥性。
至於所使用的藥劑,以有機磷殺蟲劑優於氨基甲酸殺蟲劑,其次為經增效過的除蟲菊精、合成除蟲菊精,最後則為合成除蟲菊精。劑型則以粉劑、可濕性粉劑、懸浮劑為佳,乳劑較差。
Hsu等(2002)檢查200隻貓,其中164隻檢出貓蚤(檢出率82%)。主要寄生於貓之頭頸部(尤其是頸部),背部、腹部較少,足、尾最少。
Miller等(2000)調查貓蚤在地毯的棲習性,發現尼龍地毯之薩克遜毯(saxony)貓蚤棲息於頂部(59.3%)及基部(40%);皺形毯(contract)頂部(55.2%),其次中間(42.6%),底部則僅2.2%;環狀毯(loop)則主要棲息於底部(59.2%),中間(25.5%),頂端(15.3%)。至於毛質地毯,幾全棲息於底部(92.4%),頂、中部僅合佔3.8%。故以藥劑處理或真空吸塵處理地毯上的貓蚤,薩克遜型或皺形尼龍毯,效果較佳,而環狀尼龍毯或毛質地毯,效果差。
3. 貓、狗可配戴超音波驅蚤項圈,或用殺蟲劑浸泡之項圈,持效3-5個月。(二)印度鼠蚤(Xenopsylla cheopis)
鼠蚤之防治有別於貓蚤,鼠蚤於吸飽血之後,仍停留在老鼠身上;不若貓蚤掉落離開寄主。只有當老鼠死掉,體溫下降,鼠蚤始跳離鼠屍。因此防治鼠蚤首先要在鼠徑或鼠穴之入口處,撒布殺蟲粉劑,先撲殺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蚤,然後再針對老鼠出沒發現鼠跡之處所,全面地毯式的噴灑藥劑,尤其是隱蔽角落、灰塵、地板隙裂縫等處。
跳蚤之非化學防治法,尚有特殊波長(510nm-550nm)燈光誘殺法、燃燒破布煙燻法、燃燒米糠誘殺法爐火滅蚤法黏捕法等